民间婚俗
一、产生年代
“民间婚俗”在武胜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。
分布区域
主要产生于365bet体育投注网站_365骑士版app下载_365betvip境内,分布在县城及各乡镇。
二、 基本内容
首先是由介绍人在成年〈男十六岁,女十四岁〉男女之间说合,征得双方同意后,即可开庚、合八字、择期、哭嫁,到结婚前一天的下聘礼,晚上的坐歌堂,结婚当天为了增添气氛,还会把男方的父亲抬起来游街,俗称“抬烧火老儿”,晚上要闹洞房,第二天回门,这样,整个婚礼就算完成了。在整个过程中,尤其是坐歌堂,与其他省市的少数民族歌会极为相似。一般是由女方家组织,亲朋好友,四方宾客,会聚一堂,姑娘们嬉笑俏骂,有唱一些女友们难舍难分的歌,有唱对未来爱情生活的憧憬的歌,长辈、嫂子们多唱一些祝愿、教诲的歌,而新娘则唱的是父母养育之恩、故土离别之情或唱一些趣讽媒婆的歌。总之是“歌堂之夜歌不停,夜晚唱到东方明”。
三、 基本特征
1、民间婚俗必须有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
2、这种婚俗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,比如:择期,合八字。
3、婚礼中的许多歌旋律清新流畅,歌词都比较口语化,比如:有话就在当面说,娘家女儿不经磨,有话就在当面讲,娘家女儿不经打;四季豆开白花也,背时媒婆夸婆家也等。
五、基本价值
“民间婚俗”在武胜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。嘉陵江纵贯全县境内,水路交通发达,物产丰富。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这种婚俗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,是研究武胜历史的 依据,体现了武胜人的风俗习惯,是武胜文化的一种体现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。结婚过程中的哭嫁,坐歌堂中的歌曲旋律清新流畅,歌词多用赋、比、兴的手法,生动形象,具有独特的 地域特色,赋有重要的艺术价值。
六、名录级别
广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